福建高考早知道
当前位置:福建高考早知道>高招新闻 >国内新闻

上名校和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十年后有何差别?现在看还来得及!

时间:2019-02-04 12:47:52 来源:零点高三

高考早知道

有人问,上名校和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十年后有什么差别?

网络上,这个回答很流行:“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你上什么学校,就什么命”!

虽然话略显偏激,但也并非毫无道理。

英国媒体BBC曾做了一个长达50年的记录片——《人生七年》。

自1964年开始拍摄14个7岁的英国小孩,并且每隔7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从7up,14up...最终以56up结尾。

纪录片跟踪14个孩子,通过观察这些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上名校和上普通学校,十年后有什么差别?

这14个小孩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在长达50年的人生轨迹中,这7个孩子的命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精英阶层:

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7岁时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

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十年之后:影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最后都做了著名律师,有了自己的事业,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延续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层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有自己梦想:比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迎娶或者嫁给什么样的人。

十年之后: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毕业于伦敦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后来改行做了公务员,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

另一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

十年之后: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相当心酸。

贫民底层

成长于劳工阶层的林恩,7岁时想去超市上班,结果当了一辈子的图书管理员,还屡屡失业。

贫民阶层的贾姬带着三个孩子靠领残障救济金生活,时常还要考虑如何应付政府的调查。

其他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处境堪忧。

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大都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

纪录片证实,几乎所有的小孩都维持着他们的阶层,精英和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而出身与教育程度较差的孩子最终也止于平庸,艰难度日。

难道没有优良的社会资源无法改变命运?阶层真的无法跨越了吗?不!

记录片中有一个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了一切,他是14个孩子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他叫Nick,他是从一个从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物理学系。

×××

他来自小学只有一个教室的偏远贫困乡村,与精英阶层的Andrew一样,虽然他小时候与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很害羞,但他头脑中对于未来非常清晰,他不想继承家里的农场,他想离开家乡去学自己喜欢的理化。

十年之后,努力向上的Nick考上了牛津!

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辗转美国,在美国著名大学担任教授,从此跨越了底层人生,改写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Nick的精英晋升成长史,其实不难看出,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进入名校(英国牛津大学),也可以打破看似固有的阶层划分!教育才是打破阶级壁垒的法宝。

“普通院校VS名校”出身,差异在哪里?

普通院校VS名校,看似永远都是一场争论不休的“胜负战”。我们当然承认,好与坏没有绝对:再好的学校也有不学无术的学生;再差的学校也有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

但是,名校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学历差别;名校与普通院校的差异,包含了学习习惯、师资力量、信息传递速度、学生眼界、同学层次、社会资源等等,还有很重要的是同圈层的父母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如对孩子升学的规划,思维模式培养等等。

“从一个职场人的角度,我也更愿意和名校毕业生共事,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无疑我会在招聘的时候选择名校毕业生。”

×××

作为早已步入职场的各位家长,相信这样的言论并不少见。

为什么?获赞4K的知乎达人、职场大咖,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做解释:假如,要做一个项目。

出类拔萃的人会说:你想要什么效果描述给我,我来思考怎么做;

平庸无为的人会说:有别人这么做过的嘛?把案例找给我,他们能做我就能做;

腐生朽木的人的会说:这个太难了,这个做不了,你干嘛要做这个?有意义吗?

优秀的人,从一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上就已经赢了。贫民窟的孩子paul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是他可以想要做的,他的思维里已经对既定的事情完全固化了,没有任何其他角度的想法,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

而脱颖而出的Nick则跳出了固化的思维圈,不甘平凡,考上好大学,与优秀的人并肩,终究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精英阶级表面上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确实令人羡慕,然而,更需要学习的是父母从小就为他们创造的教育环境,以及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多年来参与美国大学的管理,是典型的精英阶层,而他最终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说,同中国父母一样,美国父母同样十分重视教育,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一点不少,孩子也很辛苦,但是他们并不会让孩子很痛苦。比如给孩子报培训班,要报就要孩子自己喜欢的,有时候天赋这种东西,孩子一有兴趣就被激发了。

×××

对于孩子的幼儿教育,需要以从小开阔他的视野,启发他能够主动积极,独立思考为目标。比如最近大火的的编程课,让孩子从小学写代码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学习编程语言的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培养他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现在中国的孩子,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孩子,要上课外班,周末被排的满满的现状。吴军表示,美国的孩子也一样。

“我大女儿每星期要打两次跆拳道,她现在是黑带三段了。快升段的时候强化训练,早上六点钟就得把她送去,打到中午十二点才能回来。每周还会去医院,有4个小时的志愿者活动,再画几个小时的画。然后还要学钢琴、练琴,还有学校俱乐部的一些活动要参加。”

那孩子将来是不是一定要上名校呢?“不管上不上藤校,都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藤校想要的人。”

吴军认为,同样的本科教育,国外好的大学对启发人思考、启发人的潜力方面比国内做得好,国内大多是给学生灌输知识。

“我是觉得到国外读书的必要性,第一是了解世界,另一个是培养思维方式!”

因此,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异决不仅是头顶的光环和身上的铠甲,也是思维的高度,人生的格局。

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不是让父母用黄金铺路,而是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培养思维能力,先从思维能力上契合哈佛、耶鲁等这些世界级名校,跨进名校大门或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