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长春理工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82435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校动态

长春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未来技术学院”

  7月15日,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晓杰,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玉新,共同为“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揭牌。这是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来,在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

  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要,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这是教育部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旨在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

  揭牌仪式在长春理工大学东区办公楼301会议室举行。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孙长智,高等教育处处长宋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副校长杨华民、付跃刚出席成立大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在现场参会,会议全程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杨华民主持会议。

  付跃刚首先就“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作专题汇报,对成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及建设计划等进行详细阐述。在谈到建设任务时,他着重介绍了“五个一、三阶段”的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主体、三结合、四协同”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新机制。他表示,“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产业,汇集多方资源,凝练颠覆性未来技术特色,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的“三个转变”,使“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成为大光电学科体系下的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和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有力载体。

  孙长智发表讲话。他指出,长春理工大学筹办“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是学校着眼于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大胆尝试,是顺应时代发展、抢抓历史机遇、完善学科体系、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有力举措,凸显了学校办学的使命担当。希望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办学、交叉融合、面向未来、开放创新,探索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产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一大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未来技术创新人才。

  杨玉新发表讲话。她指出,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为了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国有所召、使命必达。作为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学,积极参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努力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我校特质的新工科特色,既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难得的历史机遇。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的成立必将为学校传统办学优势增添新的时代活力和发展动能,对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揭牌仪式结束后,姜会林作题为“光电技术未来发展态势的几点思考”的学术报告,从国内外光电技术发展的进程及现状,以及“五新”“五特”“五多”“五化”“五域”等方面对光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讲解。

  据悉,长春理工大学将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设完成“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大光电学科体系下专业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争取用8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把“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具有示范性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能够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平台。(田苗华)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