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110957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专业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招生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介绍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道路工程方向(咨询电话: 15204661073)

桥梁工程方向(咨询电话: 15204661385)

道路材料工程方向(咨询电话: 15204661401)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可追溯至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铁路建设科,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设立道桥专业,成为我国最早独立设置、方向完整、特色鲜明的培养交通、城建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专业之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办学规模、师资力量、行业声誉和影响力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寒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力学、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道路与桥梁健康监测网络、高性能桥梁结构体系设计建造理论、复杂环境下既有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道路功能材料、道路投资决策与管理系统、道路综合检测车技术等。
专业特色

通过专业国际评估,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专业排名位于全国前列。国内最早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院校之一。本专业的主要特色:

(1)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成立较早的道面工程方面的学科,为国内公路工程建设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科技精英和管理人才。目前哈工大是国内首批入选“985工程”九所高校中唯一具有该二级学科的学校。

(2)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形成了寒冷地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力学、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面与桥梁健康监测网络、高性能桥梁结构体系设计建造理论、复杂环境下既有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耐久性、道路功能材料、道路综合检测车技术等具有北方寒冷地区特色的优势方向。

(3)学科与本校内的土木工程学科、管理与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市政与环境工程学科等密切相关,具有校内多学科综合的优势。

“茅以升班”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茅以升班”是为进一步弘扬茅以升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以及“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是培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特色班,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具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及国际工程认证标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安全及法律法规等制约因素解决道路桥梁工程实际问题、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以及规划相关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能力,拥有终身学习、后备管理人才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宽、厚、专、交并行,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茅以升班”以学生为中心,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路子,积累人才培养经验和模式。高标准选配班主任、双轨制辅导员配置、施行校外导师制、构建家国情怀、社会公益教育体系、交通运输部“紫光阁”实习计划、品牌学生活动引领,打造班级文化建设精品、小班教学,保障优质教学效果、参与竞赛项目常态化,配备优质学科导师,搭建高水平课外研学平台提升竞争与创新能力、 走进实验室,发挥科研资源优势、 校企合作,行业领军人才来校交流常态化,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国际化培养,接触国际前沿,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激励政策和条件保障等。

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道路和桥梁工程研究、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具有信念执着、品德与人文素养优良、知识与工程实践经历丰富,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安全及法律法规等制约因素解决道路桥梁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拥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及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后能够在道路桥梁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技术开发与咨询、组织管理与决策、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在毕业后五年内成为道路和桥梁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12人(含兼职2人)、副教授21人,33位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青年千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黑龙江省科技英才1人,黑龙江省优青1人。

知名学者

谭忆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现任交通学院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交通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沥青混凝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冯德成,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黑龙江公路学会理事,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黑龙江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审查专家等学术职务,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王大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学者。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研究所兼职教授。

侯相琛,男,教授,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智能建设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公路学会理事,国际水泥路面协会(ISCP)会员等。

董泽蛟,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学术带头人及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专项课题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铺面计算力学、结构信息监测及材料可持续发展技术,开拓沥青铺面健康监测新领域。

张连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理事。

李顺龙,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交通运输学会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青年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优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课题负责人。

葛勇,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分会理事兼高性能混凝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建材学科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人力与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科技委委员,曾任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0-2013)。

Imad L. Al-Qadi,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的奠基教授(Founder Professor),同时也是伊利诺伊交通研究中心(ICT)和智能交通研究与工程实验室(ATREL)的主任。国际道路著名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主编,Research in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Journal 副主编,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Journal 区域主编。同时是TRB,AAPT,NAGS,RILEM,ISAP,IGS,ASNT,ASTM的注册会员。曾获得National Academies D. Grant Mickle 奖,Limoges Medal of Merit和Dean’s奖。

Markus Oeser,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学院院长,道路工程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国家道路材料检测中心主任。国际道路著名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编委,近二十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德国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会(FGSV)理事,德国沥青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DAV)委员,同时也是SETAC,DFG,TRB,CIES,ISAP等组织的注册会员。曾获得EUROVIA奖和DAAD奖。

课程体系

道路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水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交通工程学。

桥梁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水力学与桥涵水文、道路勘测设计、大跨度桥梁、钢桥、桥梁计算力学及有限元、桥梁组合结构。

道路材料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交通工程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性能、混凝土材料科学。

特色课程

由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专题讲座十余门次,多门课程为我院教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课程,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奠定基础;由国内知名设计研究院与企业技术高管开设讲堂,讲授行业当前热点、技术创新与实践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拥有建设部“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西部地区特殊环境下公路养护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公安部“寒冷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基地”,黑龙江省寒冷地区道路工程建养及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欧交通基础设施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等行业平台。

近5年,本专业方向国家级项目共有3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其中1项为杰青)。省部级重点项目共有29项。近5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2亿;获得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10项。对公路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国际交流

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与国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签署“2+2”、“3+2”和“4+1”培养协议,入选学生可直接获取国外高校硕士学位。

聘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ImadAl-Qadi教授为本学科首席学术顾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50余人次,出国参加境外学术会议50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4人次。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Tech)、佛罗里达大学(UF)、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田纳西大学(UT)、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Aachen)、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以及台湾成功大学(NCKU)、香港理工大学(PolyU)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先进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

毕业去向

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以上,就业率接近100%。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交通和城市建设部门,从事道路交通、机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的公司等。

国内深造院校:本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T)、佛罗里达大学(UF)、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田纳西大学(UT)、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伯明翰大学(UB)、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国立技术大学(МАДИ)、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等。

就业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铁建设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壳牌公司、维特根集团等跨国企业。

知名校友:张肖宁、刘占山、刘自明、黄侨、冯康言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