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北京林业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113644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系介绍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简介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组建于20199月,由原自然保护区学院与林学院生态学科、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组建。组建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是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是与学校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承载力相适应,使学校对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支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学科体系更为完整、更加系统。

原自然保护区学院成立于200412月,由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建设,是我国唯一培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门人才的学院,设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湿地生态学3个二级学科,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生态学学科源于1952年建立的森林学,创始人是著名植物学家汪振儒教授和李文华院士,是我国最早的博士点学科之一,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学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获得“北京市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该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和“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985)”重点建设学科。

生物研究所成立于20077月,专门从事我国大型森林真菌的研究,在真菌资源多样性、分子系统学、遗传学、生态学、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功能评估、白腐真菌产酶活性及应用等领域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的主体建设单位,形成了以生态学为基础、自然保护为特色的研究型学院。学院在党建引领下,汇聚了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拥有了更加坚实的建设基础,立足于服务国家和行业战略需要,注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紧密结合,积极引导优质智力资源投身行业服务、区域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快学院党建和事业改革发展,现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学院党委获批全国第二批党建“标杆院系”,获批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教授31人、副教授24人,讲师11人),专职党务、行政、实验、辅导员共11人,工勤合同聘用博士后等25人。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人,校杰出青年人才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1人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和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科学家。此外,有40余名教师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学术委员会任职。

二、专业及教学机构

学院有一个本科专业,即“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 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增设“森林康养”专业方向,2020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设九个教研室:即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树木教研室、湿地生态教研室、自然保护地教研室、森林生态教研室、微生物生态教研室、修复生态教研室、全球变化生态教研室、气象教研室。

三、学科及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生态学一级学科,设立了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5个二级学科,林学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学科)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2个二级学科,分别拥有理学、农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均可接收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生态规划与管理、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林业碳汇与碳交易、保护经济与政策、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动植物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生物学、菌类资源与利用、森林防火等。

四、科研教学成果

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等课题50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包括SciencePNAS)上发表论文800余篇,编写专著、教材30余部,获批专利40余项,发布行业标准18项,教师分别获得湿地国际Luc Hoffmann 湿地科学与保护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5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荣获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1项、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和教材课件各1项。获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5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2名博士后入选人社部博新计划

五、社会服务

学院专家团队不断引领行业前沿,先后参与了《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法规的起草工作,参与了《森林法》《种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草原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学院牵头完成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为国务院出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禁止围填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参与完成的《中国生态系统管理战略研究》为国家长期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等政策出台提供了重要依据。主持研编了《国家公园标识规范》《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森林康养》《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等国家标准。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关键技术》书籍,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参与编写《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生态保护红线(湿地)划定技术指南》《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标准》等标准、规范。近5年共起草各类调研报告、规划或行业标准138项。

学院立足于服务国家和行业战略需要,注重将教学、科研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引导优质智力资源投身行业服务、区域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近5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森林防火体系化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人员培训、专家咨询和科技支撑服务,助力生态与自然保护事业发展。

六、支撑平台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联合共建的湖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野外科研观测研究站,与陕西长青、福建武夷山、江苏盐城、湖南洞庭湖等20余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学院有27个实验室、2个标本室和1个气象站。

学院已建有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伙伴协定秘书处科学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湿地保护与修复国家创新联盟、麝类保护繁育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碳汇计量与监测中心、北京林业大学湿地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康养中心、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价值鉴定中心等研究平台。以支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行业、社会需求为面向,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自然保护地、学校五方协同创新联动,即“政行企地校”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七、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加强对外合作,与国外大学、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雉类协会(WPA)、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保护国际(CI)、湿地国际(WI)、美国大自然协会(TNC)等国际环保组织及专业协会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为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湿地保护管理高级人才150余人次。

八、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平均读研率60%左右,就业率达93%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96%以上。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相关事业单位(如中国科学院、地方科研院所、高校、林业局、规划设计院、博物馆、杂志社、自然保护区等)、企业、社会机构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九、学院联系方式

网址:http://styzrbh.bjfu.edu.cn

电话:010-62336724

传真:010-6233672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159信箱

邮 编:100083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